怎样帮助员工建立对安全本质的深入思考,从而建立符合企业规范的安全行为?大庆石化公司储运中心在安全教育时,管理者改变原有的说教模式,通过问“安全为了谁”和回答“安全为了谁”,激发员工动脑筋想安全,使员工在理性反思和管理人员不断引导中,逐渐认识到安全的本质,以及安全究竟“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的认识,引来思想上的变化,进而为员工在头脑中建立“我要安全”的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在提问中,引发思考
提问是引发人们对事物思考的最简捷方式,一个好问题往往直入心灵,通向事物的本质,所以有人讲,好问题是人们抵达成功彼岸的一半因素。然而,在现实安全教育上,许多管理者常常越过员工本应自己体验的思考过程,试图把企业的要求、管理者的经验,以结论的方式直接传递给员工。以为安全教育的出发点尽人皆知,以为自己讲得清的道理,员工接受起来也不会有障碍,以为直达终点才是最短的距离,才是实现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忘记了员工在思想认识上也同样存在“授人以鱼”和“授之以渔”的困惑,忘记了越俎代庖如同拔苗助长。
当这种没有经过员工独立思考得来的安全结果,与员工实际工作发生矛盾时,必然难以经得住现实的考验。所以,尽管企业管理者反复宣讲安全的重要,企业墙壁上到处挂着安全理念,周期性的安全检查不断,可这些外在的约束与具体现实发生冲突时,那些没有被员工思想真正消化吸收的内容就会变为易碎品。这种现象常常让一些管理者感到困惑,因为企业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可见到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却不堪一击。
在员工安全意识培养上,我们常讲“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反复强化、多角度宣传虽然优势很多,但是也带来一个问题,人们面对铺天盖地的海量内容,往往晕头转向,进而形成麻木的心态,放弃了对内容的思考。这就如同家长教小孩子数数,虽然在反复强化下他们嘴里能很顺溜地数出12345……但是,并不代表他们能够理解数字背后的真正含义。孩子理解数字一般是在上学以后,经过老师讲解,他们才逐渐建立起对数字含义的真正理解。在企业安全教育上,其实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对员工心理的观察和分析,本着多多益善的宣传意识,结果使一些人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放弃了对安全本意的真正思考。看似大家在“点头称是”,实际上,却是一种应付的心态。
人若放弃了思考,那么,认识事物必然存在偏差,理解事物必然受到限制,判断事物必然容易被表面因素所左右。反思企业安全教育,我们的管理人员虽然下了很大工夫,但是结果常常难如人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管理人员缺乏对员工思考环节的引导和重视,忽略了外在要求转变为内在自觉需要的一个过程。
这种没有认识上的提高,只靠数量上的重复推动是难以发生根本变化的,必然容易被表面现象所困惑。在他们头脑中安全教育常常是这样一幅画面:管理人员站在自己对面,讲述着企业对安全工作的各种要求。这种表象带给员工的心理反应是:企业在要求他们如何如何,是一种“被”安全的感觉。这种心理错觉容易产生这样的结论:我是在为企业安全而遵守制度。由于缺乏思考,并因为“被”安全,产生抵触性的心理感觉。所以,他们体会不到管理人员所讲内容的真正含义,更看不到自己才是安全生产的最大受益人。以这种角度认识和理解安全,其实不管管理人员讲述什么样的道理,采取哪种措施,员工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心态。
一些企业管理者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产生的影响,所以,在安全管理上提出了将“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诉求。然而,由于企业在宣传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培育这种意识的主体心态把握。即使管理人员反复宣讲,建立“我要安全”的目标,在员工心里产生的反应仍然是“要我安全”。为了解决认识上的偏差,大庆石化储运中心从员工认识问题的角度和角色定位入手,向员工提问“安全为了谁”,意在引发员工的思考。
在思考中,受到教育
与以往安全教育的最大不同是,“安全为了谁”实际上是站在一个中性立场上,提出了一个有关安全本质的提问,目的在引发员工思考。通过员工的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而不是他人强加的判断,从而促使员工形成正确的安全价值观。表面上看,判断来自员工结合自身经验做出的,不是他人强加的立场或观点。但是,由于行为主体的安全利益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共同性。所以,当管理人员提出这个问题,员工沿着这个问题思考时,实际上已经有了企业期望得到的答案。
这种安全思考,结果必然是一种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事实上,人们对安全思考越深,得到的答案离企业期盼的结果也就越近。这种教育方式摆脱了传统安全教育易产生的抵触情绪。因为站在他们对立面说教的人不再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而是他们自己。反思得到的必然是自省、自知、自觉的结果。员工主动思考,自我寻找答案,实际上是“安全为了谁”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安全为了谁”,提问的是安全生产的核心要素——员工。当事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从自己经历或周围听到的一个个不安全事件中,感受别人的心理感受,然后再做出分析和判断。虽然每名员工经历千差万别,联想到的内容各有不同,认识事物有深有浅,但是由于不安全行为带来的教训感受是相同的,以及质问引发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相同的。所以,员工在头脑中得到的感受必将是企业期望得到的认识。这就类似我们去游乐园的迷宫,提出的问题好比是进入迷宫的入口,人们走进之后,尽管行走的路径是开放的、不同的,但是只要人们想走出来,就必须找到预设好的出口。而“安全为了谁”的出口就是:安全是自己的事,是关乎自身利益的头等大事。事实上,这种发自内心思考的过程,也正是在“要我安全”与“我要安全”间搭建了一个转换的桥梁。微妙的变化,看似一小步,实际上是心态调整的一大步。
思考的重要性在于形成认识,因为只有形成了认识,人们才能将企业倡导的规范行为固定下来、坚持下去,没有认识做依托,行动将成为断了线的风筝,出现不受控的状况。当然,若这种现象出现在安全管理者身上,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表现:管理人员执迷于具体事物之中,结果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而忙碌。“安全为了谁”恰好对前行途中的人进行了提醒,帮助“当局者”跳出“此山中”,找到出发时的心理原点,眺望现实与目标的距离,校正由于执迷其间所导致的方向偏差。
然而,现实状况是:一些人把“做了”当成所要达到的工作结果;一些活动的主体本是参与的员工,却不知不觉变成了上级领导;一些培训工作本该把重点放在教育内容上,却不知不觉成了对活动形式的关注。这些看似偶然、不经意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活动组织者没有理清“安全为了谁”造成的。所以,出现了把造声势、吸眼球当做举办活动追求的目标。员工和管理人员由于缺乏思考、缺乏认识,导致的各种偏差,积累在一起,就会使管理者有种力不从心的安全管理缺失感,以为安全生产靠运气,出了问题说运气不好,找到了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自然也就看不到自身的不足,找不到真正的病根,从而在一些单位形成一种周期性安全问题。
在教育中,明白真相
来自内心的反省才是最深刻的教育。由于这种反思天生带有探索真相的目的,所以人们越接近真相,教育的效果就越值得期待。“安全为了谁”的提问使人们明白,自己才是安全的主体,当出现事故或损失时,自己将是这种不安全行为的最大买单人;使人们明白,约束他们的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具有的真正意义,从而帮助员工建立自觉的执行纪律心态;使人们明白,自己才是安全的第一受益人。它有助于员工消除 “抄近道、走捷径”的机会主义倾向,从而由被动变为主动,对“我要安全”有了更加自觉的认识。将心比心,若我们在做某事时缺乏思想上的认同,以抵触制度、惧怕要求的心态执行制度,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可能我们身体到位了,进行了巡检,也挂了牌,但结果可能只是完成了一种形式,而非具有实质巡检内容的检查。也就是说,脚到了,心没到,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这就是缺乏心理认同感的常态化反应。
事实上,“安全为了谁”找出了我们在安全教育上的管理盲点。它使人们在不断追问安全本质和根源中,对自己的心理要求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对他人的心理反应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一是它改变传统教育者总是站在员工对立面的形象。这种教育内容的传播是一种自我教育形式,员工是用自己熟知的鲜活事例教育自己。这就好比做算数题,人们不是简单地求得一个结果,而是在强化员工对推导过程的理解,因为理解了推导过程会加深人们对结果的认识,从而使认识更加清晰,思想更加自觉。
二是它消除员工对安全教育的抵触情绪。在“安全为了谁”面前,管理者要教育他人,首先要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这种方法往往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许多管理者以利益上的层次关系,讲述了安全首先是为了自己,然后是为了家人、关心他的人,以及企业和社会。人们理清了这种层次关系,自然也就建立起了“我要安全”的意识。
三是它以自己熟知的内容教育自己。这种教育使员工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一方,或者说管理者讲什么,他们就得听什么。而是主动思考,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判断,形成独立思考的安全价值观,从而将符合规范的安全行为固定下来。
通过提问“安全为了谁”,我们不但教育了员工,而且教育了管理人员。使大家明白,在每一个困惑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可以化解困惑的真相,而要解除困惑、阐明真相,就不能仅仅靠简单的说教方式,要站在接受教育的角度上,要从接受教育者的心灵入手,把引导大家思考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大庆石化储运中心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为延伸这种直达心底的教育方式,不断拓展深化“安全为了谁”的教育模式,在随后各方面教育活动中,提出了“批评为了谁”、“廉洁为了谁”、“文明为了谁”的各种讨论。我们相信,思考可以消灭无知无畏,进而使人们谨慎起来。如今,“安全为了谁”已成为我们一些基层车间处理困惑、教育员工的语句。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一些管理者原有僵化的思维模式,从中找到了教育员工、教育他人的方法。
“安全为了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撬起员工安全意识的支点。企业若加以利用和引导,必定会看到可喜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