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有大型能源企业,中国石油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能源安全。拥有160余万名员工的中国石油,业务遍及海内外。多年来,很多一线员工奋战在亘古荒原、沙漠戈壁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环境中,远离家庭和亲人。如何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成为企业管理提升的一个重点。
今年9月,中华预防医学会石油分会成立健康管理学组,成为集团公司探索新时期员工职业健康管理的又一重要举措。将职业健康工作纳入HSE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中国石油,把“H(health)”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
从重“救治”到重“预防”——源头入手,筑牢远离职业病危害防护网
西方谚语说,“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东方也有句古话,“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员工来说,事前预防大大好过病后救治。
今年年初,作为中国石油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大庆油田调动专家库开展“万里一线牵”活动,通过网上远程诊疗,为海外疑难急症员工提供会诊63人次,实现了医疗服务与海外员工的零距离。卫生部等四部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会上,大庆油田被邀请介绍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的经验,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10年,在国家安监总局召开的全国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集团公司介绍了职业健康工作经验。
保障员工健康就是保护企业的生产力。针对石油石化企业分布地域广、接触职业病危害种类多、员工野外施工作业流动性大的特点,中国石油把各类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纳入职业健康监护之中,注重危害识别与防控,注重源头控制管理,增强职业健康监护……一条从南到北辐射油田、炼厂、销售、管道等生产一线的防护网基本建立,犹如安全屏障守护着石油员工的身心健康。
为把保障员工身心健康落到实处,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组织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调查摸底,进一步摸清了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和接触危害作业人员的分布、排序,掌握了企业健康监护与检测工作现状,以及职业卫生管理和技术保障等情况。
同时,狠抓职业健康体检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检测,更加重视高毒作业、放射作业和野外作业员工的职业健康体检。企业的职业健康体检率和场所检测率保持在93%以上。
近年来,中国石油各企业加大投入力度,进行作业场所粉尘、噪声等专项整治与治理。同时,加强对防护设施与防护用品的检查管理和维护保养。如今,一线作业场所设置了警示标识、岗位告知卡,不仅员工的作业环境有了较大改善,而且企业应急救护设施配备、车间卫生设施条件等也有了质的飞跃。
油田开发到哪里、炼厂建设到哪里,职业健康管理就跟进到哪里。目前,石油企业普遍建有职防机构,设有专职职防人员,并建立了职业卫生和员工健康监护档案,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职业病、地方病、传染病等疾病的发生。兰州石化、宁夏石化等四个单位入选全国首批“职业卫生示范企业”。
从重“强体”到重“心智”——心理促进,煲制员工健康 “心灵鸡汤”
石油行业的生产特点,决定了石油人特有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健康问题也从身体健康扩展到心理健康。EAP是清除心灵尘埃的良药,不仅让员工心态积极起来,而且让基层管理者能更准确地把握员工思想脉搏,促进队伍和谐。
2005年,辽河油田请来心理咨询专家作EAP(员工帮助计划)报告,发现EAP在引导员工释放不良情绪等方面有独特作用,决定引入EAP。
2009年年初,辽河油田全面推广EAP项目,对全体员工和家属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困扰个别员工的婚姻、家庭、工作等问题得到解决。
中国石油在辽河油田等企业推行的EAP,取得初步成效。
其实,“姓企为油”的中国石油中心医院,2003年开始关注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2005年起,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者走出医院,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员工的困惑、烦恼和压力状况,并与员工进行面对面交流、探讨。
“由于大城市里、西湖边上、城楼底下根本就没有石油,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改变石油人的工作环境,心理健康只能把重点放在‘二级预防’上——提高员工及团队应对压力与挑战的能力。”中心医院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主任医师檀培芳教授介绍。
7年来,心理健康工作的关注点逐渐扩大,涉及员工压力管理、职业心态调试、夫妻关系与亲子教育、人际关系与有效沟通、不良情绪疏导等。
2009年12月,集团公司首届职业心理健康研讨班召开。在石油企业员工体检中开始引入心理健康评估,建立预警机制。
中国预防医学会石油分会职业心理健康学组成立后,修订了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标准,建立了中国石油心理健康管理网络平台,发挥专家团队的技术优势,深入企业开展心理健康干预、咨询、培训等服务,积极介入企业心理健康管理。
集团公司在党务工作、HSE管理、维稳信访等干部培训班及油田的各项培训中均安排了心理健康相关讲座。目前,石油系统内各专业板块举办心理健康相关讲座超过300场次。
2009年开始,中国石油开展了《石油员工心理评价与干预措施研究》。今年,职业心理健康学组开展了二期科研项目《石油员工心理管理探讨与实践研究》,探索包括心理健康评估(预警)等内容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方案,形成适用于石油行业的心理健康促进体系。
在生产一线或施工作业中,消极的情绪会为安全生产带来严重隐患。心理健康促进,犹如为员工设立的健康加油站,正在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职业环境和提升员工的工作品质而服务。
从重“当下”到谋“长远”——健全机制,研磨职业健康长效处方
一个负责任的企业,除了深入现场进行职业危害检测,强化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加强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激发员工潜能调整职业倦怠外,还要积极完善职业病防治规章制度和标准,在探索建立健全适应企业发展的职业健康工作体制机制上下工夫。
2011年年底,成立了健康管理中心的兰州石化公司,正式启动健康管理重点干预工作,通过采取平衡膳食、适当运动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措施,对相关员工进行为期3个月的健康干预,帮助员工步入健康生活轨道。有数据显示,受干预员工在体重和脂肪肝患病率等方面均有明显下降。
“十二五”期间,随着集团公司业务规模快速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新的职业危害因素和健康风险增加,对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控和员工健康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世纪就提出 “以人为本”,关注员工健康的中国石油是国内较早开展健康管理工作的企业。
回顾石油工业发展史,独立矿区职工医院的陆续建立,让百万石油员工在各种恶劣条件下,在为国为民获取能源时,免除了后顾之忧。这些因油而生、依油而兴、靠油发展的企业医院,是百万石油员工的健康卫士。
近年来,围绕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宣贯,集团公司发挥石油预防医学分会的专家优势,组织专家编写修订野外施工传染病预防控制等石油职业卫生规范。
筛查监测重大疾病,评估干预高危人群。体检只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有病要治疗,未病要预防,无病要保健。从重视眼前到谋划长远,构建长效机制,研磨保障员工健康的长效处方。
健康管理离不开一支职业卫生技术支持保障队伍。集团公司创造条件支持企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建设,为集团公司和企业职业健康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挂靠在集团公司中心医院的中国石油职业卫生技术中心等,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取得国家甲级评价资质,多次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集团公司有关领导的肯定。
此外,集团公司还加大了对承担着服务和保障企业尤其是偏远矿区员工群众健康重任的职工医院的投资力度。目前,中国石油职工医院对员工健康的保障能力已跃居全国前列。
今年9月,石油预防医学会健康管理学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石油健康管理的探索仍将继续。预防体系与临床医疗有机结合,对扩大健康管理覆盖面,提升健康管理水平,保障石油员工健康,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集团公司职业健康长效机制的建立,确保本质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预防医学会石油分会职业卫生学组承担企业作业场所噪声、粉尘职业病危害两个专项调查任务,配合集团公司进行职业健康工作调研和职业危害作业现场监测指导。
中华预防医学会石油分会职业心理健康学组尝试石油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探讨中国石油企业员工心理健康促进模式。
中华预防医学会石油分会健康管理学组促进预防医学与临床医疗有机融合,加强慢性病、多发疾病的防治与科研工作,开创石油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
新闻链接
职业病 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而引起的疾病。我国把职业病分为10大类115项病种。
心理健康促进 运用心理学原理、理论和技巧,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职业人群、不同心理困惑与问题,结合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引导员工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职业健康管理 职业健康管理涉及生产过程、劳动环境、劳动过程等方方面面。从决策层、管理层、员工层三个层面进行预防;从压力原因、影响因素、压力反应三个环节进行干预;不但关注个体,而且关注群体;不但事中干预及事后干预,而且更加注重事前预警。
健康管理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创新服务系统和运营模式尚未建立。但专家预计,未来10年全球医疗业将发生颠覆性改变,医疗重心将从疾病治疗向预防保健过渡;而从预防医学角度看,有70%的疾病可以通过预防而避免或降低风险。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健康管理正成为一个新兴行业。
(记者 王巧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