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管道完整性管理提前介入本质安全
来源: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浏览: 2080 发布于2011年07月06日
2001年完整性管理理念被引入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以来,经过近10年的推广和实践,已成为我国当前最普遍的管道安全管理模式。如何使这项管理技术发挥更大作用?专家建言,应该在管道建设期间就引入完整性管理技术,既可为后期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奠定必要的数据基础,又可以使新建管道的本质安全得到有效提升。完整性管理在引入我国之初,在刚投产的或在役管道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但是,由于对这项新技术全局性理念认识不足,因而忽视了管道建设期间的完整性管理,管道原始信息资料的缺失成为新老管道实施完整性管理的最大障碍。而据美国1996年至1999年天然气管道事故原因的统计结果,管道因施工和材料缺陷而引起的事故比例逐年升高。
专家提出,我国油气管道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应该借鉴这些经验教训,将对基础信息资料的采集与施工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采集前置 提前排除隐患
我国长输管道主要采用埋地敷设方式,而绝大多数事故隐患发生在埋地部分。相关的数据信息如果在施工阶段完成,就能避免运营期间进行数据采集时遇到的管沟开挖和沿线居民难以协调带来的难题。
在管道建设期间采集有用信息,技术人员可针对管道失效的原因确定数据采集范围和数据类型。建设期间,管道失效原因主要是管材缺陷和安装缺陷两项。每项原因涉及数据可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静态数据是指管道制造商、生产日期、使用年限、管径和壁厚、钢管等级、涂层类型等,以及焊接质量、管段名、管道标志、埋深、附加设备、周围地形和土壤种类等。动态数据包括运输过程中造成损伤的数据和铺管时造成的损伤、线路调整、水压试验和设计运行压力等。
采集人员可以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钢厂、管厂及防腐厂等单位获得,并运用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整合数据,为后续的完整性管理提供质量高、可靠性好的原始数据。
控制质量 延长管道寿命
国内大量管道失效记录表明,施工过程遗留的质量问题是管道在运行期间失效的主要诱因。因此,加强对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施工质量,可大幅度提高管道运营的安全性,并延长管道使用寿命。
专家认为,管道的施工质量主要取决于管道防腐、焊接和各种环境下的敷设作业这三个环节。当前,管道防腐是以防腐涂料为主。良好的防腐施工质量不但可延长设备和管道使用寿命,而且能降低管道施工和运营成本。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选择合适的防腐涂层、提高管道表面预处理质量、严控涂装工艺是保证防腐质量的关键。
焊接质量是衡量施工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受焊工素质、焊机、工艺参数、外部环境及焊条质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把握好人、机、法、环境和材料五大要素,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关键。
管道敷设是施工的最后工序,质量关系到管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度”。因为辐射不当产生的管道失稳、上浮和防腐层破坏,往往是埋地管道事故的主要原因。因为,应该格外注重管沟开挖(包括管沟边坡的坡度、沟底宽度和挖掘深度等)、铺管方法、稳管措施及管沟回填等环节的质量。
只有把完整性管理贯穿于管道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整个过程,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完整性”,才能发挥这一先进管理方法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