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议:危化品管理出台地方法规
来源: 钱江晚报 浏览: 2063 发布于2011年06月13日
水已在渐渐变清。 随着政府部门对于苯酚泄漏事件的及时处理,杭州居民心中的忐忑正在逐渐平复,一切似乎正在慢慢走向句号。
亡羊补牢,为的是避免下一次的意外。许多人都希望这次的苯酚事件能是一次警醒、一次契机,促成危化品管理能力走向良性的“蜕变”。
政协委员建议:亟需出台地方性法规
政协第九届杭州市委员会特邀委员、原杭州市环保局高级工程师张天立,一直以来都对危化品问题非常关注。
张天立觉得此次苯酚泄漏事件显示,目前处理危化品泄漏事故的相关设施、法律法规仍不完善。他建议高速公路特别是大桥两边必须有单独的污物收集管道,将收集的污物输送到两岸的污水干管之中,以免影响省内水系的安全。由于浙江省内高速公路路段长、跨越水源地的桥梁多,张天立认为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对高速公路进行全面“体检”,在高速公路建设前期,也应重视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张天立说,防止类似事件发生,还应该建立企业的赔偿机制:“像日本核污染之后,就有相应的赔偿机制。我们也应该这样,让企业对事件负责,该关的关,该停的停。”
张天立特别指出应该学习国外建立危化品紧急事故应急技术中心,比如开发危化品运输安全卡软件系统,给危化品运输车辆配备IC卡等。
至于目前多头管理导致的“龙头多不治水”,张天立认为目前亟需出台的不是“政府令”,而应该是一部地方性法规,具有强制性,便于各个职能部门更好地执行。“国家法规不可能具体到每个地方,像杭州水源多,情况特殊,就应该有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比国家的标准应该高一点,权责明确,处罚也要提高。”
张天立说,以后他还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出建议,希望能促成省市尽早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
运输企业:抬高准入门槛迫在眉睫
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罐车与常压容器检验所所长陈忠明,觉得危化品车混装现象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但一直无法有效杜绝和惩治,主要的问题是管理部门太多太散,因所赋予的权限所在,目前只能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此外,运输企业的参差不齐,也在客观上成了相关部门管理上的掣肘。
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浙江分公司是省内规模较大的危化品运输企业,拥有100多辆危化品运输车辆,公司书记强毅,同时也是杭州市道路运输协会危险货物运输分会会长。
对于如何更好保证危化品运输,强毅建议,提高危化品运输企业的准入门槛,因为只有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才能更好地保证安全专业化。他以自己的企业为例,浙江分公司正在试点押运全程视频监控。“今年5月份,我们已经在嘉兴公司的车辆上安装了视频监控,可行的话将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