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安全副总监宋立崧
人物履历
1982年至1988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渤海石油公司钻井公司钻井平台经理,海上钻井作业过程安全生产管理负责人;
1988年至1991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渤海石油公司技安环保部海上安全科科长;
1991年至1998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健康安全环保部安全处处长;
1999年至2003年: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健康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
2003年至201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健康安全环保部总经理,中国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主任(海油分部主任);
2013年至2017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安全副总监,有限公司安全总监。
身材高大的宋立崧有着典型的北方汉子的血性,而细腻的性格又使得他风度翩翩。近日,回到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办公大楼的他,看起来神情异常轻松。
“我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尽情享受退休生活。”宋立崧笑着说。他给记者看他手机里存储的自己画的素描作品。这些作品很传神,看得出作者有一定的功底。
“我年轻时就喜欢画画,十分喜欢,这是我唯一的业余爱好。但是考虑到画画会让人沉迷,影响工作,所以我一直到退休才重拾画笔,心无旁骛地沉醉于这个爱好。”宋立崧说。
这就是如今的宋立崧,简单而执著。而退休前的宋立崧亦是如此。
他的工作履历非常简单:自1982年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起,他便与中海油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负责与安全有关的工作,直至2017年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安全副总监的职务上退休。
他的工作履历也非常不简单:35年时间里,他见证了中海油实现安全生产5000万吨油气;他协助政府制修订《海洋石油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等海洋石油安全法规;他推动了中海油与中化建的合并……中海油多年来一直保持较好的安全生产形势,得益于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得益其在于对外合作中学习和掌握了先进的安全理念。而在这方面,宋立崧是开拓者也是推动者。
“安全生产不好管,海洋石油安全生产更不好管,风险因素多,监管难度大。但是我乐此不疲,因为我总能被安全管理中的挑战所激励,在此期间遇到的问题、要克服的困难,常让人感到见识不足、知识不够,因此我总能处于探索、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状态。所以我认为,管安全就是难为自己,做最有挑战的事。”宋立崧说。
平台经理的“本能反应”受关注
“主持现场安全检查,编制检修、检验的安全方案,编写员工安全培训计划,落实安全作业指令,组织排除安全隐患和处理事故,特别是组织整理渤海六号钻井平台安全制度汇编……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回想起那段岁月,至今都觉得热血澎湃。”宋立崧说。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海洋石油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工业行业。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进行海洋油气资源的自营勘探开发,其后开始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进行合作勘探开发。1978年3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在我国管辖海域,直接和外国石油公司建立商务关系,加快勘探开发我国海上石油资源的战略决策。
我国海洋石油的对外合作开始于1979年,同年就与13个国家的48家石油公司签订了8个地球物理勘探协议,从此全面展开了我国海洋石油的勘探工作,世界先进技术的引入大大加快了海上的找油速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宋立崧进入海上石油生产领域。1982年,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的宋立崧来到同年成立的中海油,成为中海油渤海石油公司的一员。
如今,回忆起多年前的往事,宋立崧很感慨。他说,由于当年在学校学习的是钻井专业,所以顺理成章地进入中海油。那个时候,中海油在工作方面与合作的国际石油公司接轨,同时生活标准也比其他行业要高。
“当时,在海上钻井平台工作工资高,虽然是28天一换岗,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到钻井平台工作。”宋立崧说,“刚毕业的时候,按照公司要求,我们都是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什么工作都干。比如我做过场地工、架子工、副司钻、司钻等。那个时候由于人少,每个人的成长速度都很快,大家的干劲儿也都很足。”
受过良好教育的宋立崧,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对待工作一直坚持高标准。1982年到1988年,几年的时间里,宋立崧从普通员工逐步成长为钻井队长、钻井监督、平台经理。
从负责一个岗位工作的普通员工到负责平台全面工作的平台经理,对于宋立崧来说,改变的不仅是工作量的增长,还有视野的拓展。
“主持现场安全检查,编制检修、检验的安全方案,编写员工安全培训计划,落实安全作业指令,组织排除安全隐患和处理事故,特别是组织整理渤海六号钻井平台安全制度汇编……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回想起那段岁月,至今都觉得热血澎湃。”宋立崧说。
宋立崧从那个时候起就意识到,石油勘探开发,存在易燃易爆等高风险,海洋石油生产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安全生产必然是海洋石油生产的重中之重。
“不过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在海洋石油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欠缺,相关标准更少。为此,在安全管理方面,我那时的很多工作都是摸索着干的,可以说是本能反应。”
正是因为这种对安全的“本能反应”,宋立崧受到中海油管理层的高度关注。“那时作为平台经理,我在工作汇报时,一定要讲安全,而且每次我都把安全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讲。”
1988年,毕业6年的宋立崧从海上钻井平台被调到陆地机关工作,成为中海油渤海石油公司技安环保部海上安全科科长,专门负责海上安全管理。
从这以后,宋立崧对于安全管理从“本能反应”变成了“专业管理”。他的人生也与我国的海洋石油安全生产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管安全专项到建立完整体系
“参加采油平台、工程船舶、钻井设施的安全检查,主持作业方案审定,协调应急准备和演练……除了这些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还组织起草公司应急预案和程序、筹建应急办公室、编辑公司应急资料等。”宋立崧说,中海油在老一辈领导和同志的努力下,很早就有了“应急”的概念。
1991年1月,由于工作出色,在渤海石油公司技安环保部工作不到3年的宋立崧被调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健康安全环保部担任安全处处长。
那个时候,国家相关部委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亟须填补海洋石油安全生产的空白,因此对安全工作踌躇满志的宋立崧有了用武之地。碰撞之中,宋立崧立即产生了激情和智慧的火花。
“参加采油平台、工程船舶、钻井设施的安全检查,主持作业方案审定,协调应急准备和演练……除了这些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还组织起草公司应急预案和程序、筹建应急办公室、编辑公司应急资料等。”宋立崧说,中海油在老一辈领导和同志的努力下,很早就有了“应急”的概念。
不过,工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宋立崧回忆,刚从事安全工作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对安全工作的看法。
那时,渤海石油公司租用的一架直升机发生坠落事故,造成驾驶员死亡,出海员工情绪受到极大影响。中海油所用的直升机都采取租赁的形式,并不由中海油负责安全管理。
但是,这件事却让宋立崧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到,直升机对于在海上平台工作人员来说,是日常的交通工具,相当于陆地上的公共汽车,几乎每天都有人乘坐直升机进行轮岗。不能确保直升机的安全,在平台上工作的员工心里怎么能踏实呢?
后来,在宋立崧和同事们推动下,中海油开始介入直升机的安全管理。经过各方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中海油租用的直升机,取得了良好的飞行绩效,保持了20多年安全飞行无机毁人亡事故的记录。“这个记录不光是在国内,在国际石油行业都堪称奇迹。”宋立崧说。
海洋石油生产不但包含陆上石油生产的几乎所有危险因素,还包括直升机、船舶、潜水等作业方面的风险,每年还受到台风、海冰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因此,从直升机事故我受到启发,海洋安全生产不能仅仅停留在平台作业现场,还要关注与平台相关的因素。”此后,宋立崧开始分析历年来海上作业发生的大事故。同时开始思考,作为一名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该如何推动海洋石油安全工作走上正轨。
从1994年起,宋立崧开始研究国外的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并将其引入中海油的安全管理中。1996年,宋立崧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持研究并编制了第一套海洋石油安全管理体系,此体系在渤海石油公司试点推行。1999年,中海油党组正式确定这种以系统论为基础的管理方法。这一管理方法在中海油被命名为HSE管理体系。
HSE管理体系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根据实际要求不断改进完善的管理体系。宋立崧简单地向记者介绍了经过多年改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中海油十大HSE管理理念:“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安全第一、环保至上、人为根本、设备完好。”
宋立崧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中海油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制定了现场作业安全行为准则“五想五不干”。“五想五不干”的内容包括:一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二想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干;三想安全工具,未配备不干;四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五想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干。同时,中海油针对海洋石油生产的十项高风险作业明确了专门的工作要求。
“体系建立起来了,在执行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到位。”宋立崧强调,制度再好,如果不能落实到每一名员工、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就如同一张废纸。
宋立崧反复强调,感谢每一任中海油“一把手”对安全生产工作一如既往的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风清气正,人际关系变得更简单,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更高。“中海油总公司连续十几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安全生产的,足以说明,公司把安全放到了所有工作的前面来考虑。”宋立崧说。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念
在宋立崧的努力下,中海油专门明确了“一把手”安全培训范围。中海油规定,这些“一把手”在任职1年内,必须参加总公司组织的安全培训。宋立崧会为他们专门讲安全课,使他们了解自身应该承担的安全责任。
自1982年成立以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海油已经发展成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业务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能源公司,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化与销售、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五大业务板块。
与此同时,业务板块的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也让安全生产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2003年,担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安全环保部总经理的宋立崧,开始思考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安全理念。
退休之前,宋立崧的办公室和常用的会议室内,都有可直通中海油各地企业,包括海上平台的可视电话。中海油建立了与作业场所相联系的安全信息系统。通过这一系统,总部可以掌握所有平台、所有出海人员和船舶的信息。
“我每年在国内外走访交流任务很多,但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到8月台风季不出国、不离开北京。”宋立崧说。
他进一步解释这样做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个工作没有我不行,而是我必须在。”
宋立崧认为,随着中海油的不断发展,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保障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关键在于‘一把手’,只有增强各个层级‘一把手’的安全意识,使其掌握安全管理基本知识,增强风险意识、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才能保证各个层级的安全制度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他说。
随后,他向记者展示了他组织制定的“中海油安全标志行为”,其中包括“领导干部安全标志行为”“员工安全标志行为”“组织安全标志行为”。记者问:“为什么要把‘领导干部安全标志行为’放在第一位?”宋立崧回答:“只有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增强了,各项措施才会落地见效,进而才能让员工领悟到领导干部的良苦用心。”
在宋立崧的努力下,中海油专门明确了“一把手”安全培训范围。中海油规定,这些“一把手”在任职1年内,必须参加总公司组织的安全培训。宋立崧会为他们专门讲安全课,使他们了解自身应该承担的安全责任。
事实上,中海油的安全管理不只针对系统内部,还包括与其合作的第三方。
宋立崧回忆起了前辈讲的一件事。1985年,在一次台风中,与中海油合作的一艘美国公司的作业船在我国南方海域作业过程中翻沉。作为合作伙伴,中海油在台风来临前特别告知美方,中国的台风很厉害,应该停产撤人。但对方坚持认为,他们在海上打了将近100口井了,处理台风有经验,并不把中方的警告当回事。因此,对方既未撤离,也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这一事故使得对方损失惨重,也让中方更警醒。此后,中方迅速加强了政府监管,对与中海油合作的外国公司的安全管理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宋立崧说。
安全工作涉及面广,需要的专业知识多而杂。怎样成为专家型人才?作为健康安全部门总经理的宋立崧带头学习。
宋立崧展示了一个名为《良好作业实践集》的文件。该文件已经更新到第107期。其中收集了与HSE相关的资料,既有安全事件记录,又有技术措施和研究成果,其中既包括国内的文字资料也包括国外的研究成果,既有海洋石油生产的也有其他行业领域的,其中不乏中英文对照版本。
“这个集子的电子版在中海油网上共享,纸质印刷物摞起来有1米多高,在各个所属单位得到推广,大家都感觉受益匪浅。这也算我工作实践的积累吧。”宋立崧说。
记者发现,《良好作业实践集》中甚至还有一期是关于乌干达的石油生产安全环保管理经验介绍。
“一般人可能以为乌干达是个不发达国家,石油生产也会很落后,实际上我在一次考察中发现,这个国家在石油生产中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的环保管理理念,并且高标准执行,还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很值得我们学习。”宋立崧说,他组织编制这个《良好作业实践集》的初衷就是,不拘一格,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地区,只要对安全管理有借鉴意义的就学习。
虽然宋立崧已退休,但是《良好作业实践集》已成为他留给中海油的宝贵财产。“我希望这个集子再编下去,这是对知识的积累,也是对安全工作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宋立崧说。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能够懈怠的一天。让宋立崧非常自豪的是,对很多人来说,做安全工作费力不讨好,投入大不容易出成绩,但是他和他的团队却始终对于这项工作充满信心。“我常对安全管理人员说,安全管理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你既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又要不断地学习积累。通过我们的工作减少了事故,这不是积德行善吗,这不是造福他人吗,这不是人生追求吗?”
同时,宋立崧始终坚持“安全不仅仅是安全员的事”的理念。他认为,安全是企业整体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大众文化。因此不论你做什么,都应懂得安全,落实你的安全责任,防范行动中的风险,减少和消除不必要的损失。
如今的宋立崧有一个想法,就是退休不代表与安全工作脱节。“安全没有干完的时候,有些事情我还是想去做一做。”他现在想做的事情就是尽量分享多年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当一些企业需要推动一线负责人安全培训时,他会将退休后研究整理的“安全需要的领导力”方方面面,给大家念叨念叨。他深切地体会到,如果一个单位领导重视安全了,会领导安全工作了,安全工作就好做了,安全业绩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