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市一些居民和企业用户盗窃燃气之风呈愈演愈烈之势。为了非法获取一己私利,盗用者采取的窃气手段五花八门,不仅造成国家和企业财产的巨额损失,而且对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反窃气"虽然已成为燃气企业的常规工作,但调查取证时遇到的各种障碍,还是使窃气行为难以根治。
燃气公司因窃气损失大
盗窃燃气行为,是指采用非法手段实施的不计量或少计用气量的用气行为。随着上海对燃气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盗窃燃气的现象也时有发现。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燃气集团下属的市北、浦东、大众三家主要销售企业2008年、2009年、2010年度共查处窃气用户9.3万余户,补收燃气3386万余立方米,合计金额6494万余元。
其中,上海市北燃气销售公司成为了窃气的"重灾区"。2008年和2009年,经市北公司查实的窃气用户便达4万余户,补收人工煤气1000万余立方米、天然气220万余立方米,总金额近2130万元。
然而,上述数据反映的仅是已被查实和处理的窃气情况。事实上,无论窃气户数还是被盗用燃气量的实际情况还远远不止这些。由于查处窃气的难度极大,被查处到的窃气用户数及补收量,可以说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实际燃气盗用量远远超出补收量。在燃气行业有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指标--"产销差",即燃气的购置量与销售量之间的差额。仅以市北销售公司为例,目前的人工煤气产销差达到12.91%,天然气产销差达到17.49%。产销差如此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窃气造成燃气没有经过计量,直接消耗掉了,因此每年都有数千万元的国有资产白白流失。
窃气危害大后果很严重
如今,一些用户的窃气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在供气、用气设施上擅自安装管线和设施用气;绕越法定用气计量装置用气;拆除、伪造、开启计量检定机构加封的用气计量装置封印用气;改装、损坏法定用气计量装置等。
盗用燃气者或许得到一时的便宜,但窃气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燃气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的化学特性,窃气不慎引发的燃气泄漏事故可能会导致中毒、火灾、爆炸等严重后果。另外,由于窃气者往往采取破坏燃气设施、私接私装、野蛮操作等手段,因此安全隐患更大,极易引发重大恶性社会安全事故。
杨浦区平凉路1976弄的一户居民,因为从燃气总管上直接盗用燃气,造成燃气爆炸,导致4人不同程度的受伤;普陀区银杏路120弄的一户居民因缺乏施工经验,在偷接煤气的过程中造成2人中毒身亡;去年1月,徐汇区桂林路一居民家中因业主私接的煤气橡皮管开裂,致使3人中毒身亡……
查处窃气主要有"三难"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管道燃气在全市普及率的提高,特别是天然气的引进,盗窃燃气现象也逐渐呈多发、频发趋势。为此,燃气企业加大了检查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查和预防,但是,查处窃气工作的难度依然相当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隐蔽性较强,发现难
目前上海地区燃气表均安装在户内,进门难将导致工作人员无法接触到燃气表,很难及时发现窃气行为。同时,由于出现专业帮助用户窃气的"产业链",窃气的隐蔽性越来越大,及时发现的难度愈发增加。
调查阻力大,取证难
燃气公司工作人员上门核实有盗窃燃气嫌疑的用户或处理被举报的窃气用户时,经常会遇到用户在家却拒绝开门的问题。窃气用户用拒绝燃气公司工作人员进门的方法逃避处理,甚至使用人身威胁、谩骂殴打等手段百般阻挠。有时燃气公司工作人员还会受到暴力威胁,每年都有职工因处理盗窃燃气行为被用户殴打、放狗咬伤,甚至被黑恶势力威胁。此外,燃气公司进行调查时,必须依法采取相关的取证工作,如开小火校验、拍照取证、请用户签字等,窃气用户往往不予配合,拒绝签字,使燃气企业的取证异常艰难。
违法收益高,查处难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以盈利为目的,以节气为幌子,非法为居民、甚至单位用户改装燃气表,导致燃气计量发生重大偏差,甚至失效。盗窃燃气的现象成片、成批的出现,给反窃气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要根治更是难上加难。由于燃气管道的安装特点,燃气公司无法针对个别窃气用户停止供应燃气(一旦切断燃气管,整栋居民楼都将断气),所以窃气户有恃无恐,不但不接受处理,而且还会反复盗用;另外,利用投诉、上访等形式颠倒是非也是窃气用户为拒绝受理而经常采用的方法,这既影响了窃气处理工作,也给燃气企业的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