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现本质安全
来源: 上海吴泾化工有限公司 浏览: 6807 发布于2007年03月23日
《安全生产法》等安全法律法规的颁发,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质安全成为安全工作的新的奋斗目标。
一、提高本质安全的必要性
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包含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的功能。通俗地讲,就是机器、设备、设施和工艺自身带来的安全。从外形、功能等方面来讲,即使由于操作者的操作失误或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也仍能保证对操作者、设备或系统的安全而不发生事故。要做到这一点,本质安全必须从设计抓起。其设计原则应该是:当设备、设施或工艺可能发生故障或问题时,通过设计者的构想,能自主处理或阻止危险的发生,以保护操作者不受伤害,设备设施不受损坏,或者向操作者提前发出预警信号,以便操作者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危险。事实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程度等原因,从宏观上讲,要真正做到本质安全是比较困难的,但从微观上讲,在某一点、某一台设备、某一个环节上要做到本质安全还是完全可以的。例如:现在有些冲压设备的本质安全,其安全装置不仅有机械安全防护装置,还有光电感应保护装置,甚至还有单手不能操作等多重安全保护装置,设备的安全性有很大提高;又如有些工艺装置,设计有高、低限报警装置;压力、温度、流量报警装置;有可燃气报警装置;有有毒气体报警装置;有泄压装置,还配有DCS集散控制系统,能进行自动调节、处理,大大提高了化工生产系统的安全性。本质安全应该是一种过程,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事故的教训和安全要求的提高,本质安全也是一个逐步提高完善的过程。
二、 从设计开始抓本质安全
目前我国有相当多的企业是老企业,由于几十年前的标准和现行标准的差距,以及设备设施老化、工艺落后和历史欠账等多种原因,目前要达到本质安全的要求,确实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也需有一个过程。但必须从这方面去努力,使之逐步达到本质安全的要求。如何实现本质安全的目标,笔者认为,抓本质安全,源头还是应该从设计抓起,从项目的建设抓起。这是因为如果设计上达不到本质安全的话,有些可以通过整改解决,但要多花许多冤枉钱,可有些花钱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推倒重来。而如果在设计时能从本质安全的角度考虑周到些,不但可以避免返工,还可节省投资。例如某企业有一套化工中试装置,公司为了节约投资,将其设计建造在原有旧厂房内。但此化工中试装置属于甲类危险品生产,其厂房必须要符合甲类防爆厂房要求。而原旧厂房并非属于防爆厂房,如此设计,显然不符合规范,更谈不上本质安全。规范是安全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当时设计选择放在室外,采用半露天框架结构,既节约投资,又安全。而如今放在室内,需要采取安全技术措施,不仅增加了投资,而且由于厂房仍不防爆,一旦措施不到位,仍有发生事故的可能,离本质安全还是有差距的。还有在采用新工艺时,对其安全性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对存在的安全问题在设计时能充分予以重视解决。如某公司在将常压变换改成加压变换时,从技术经济角度上讲,采用的工艺比较先进,但对湿态硫化氢腐蚀的工艺问题认识不足,投用后接连发生因腐蚀引起的设备爆炸事故;从本质安全角度讲,此工艺设计是有 缺陷的。所以,抓本质安全首先要从设计开始。即使是某一个单件设备,设计的好坏,对安装和使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吊装较大的设备容器,由于其设计时未考虑安装,容器上无吊装环,起重捆绑时一时无法找准重心,吊装中钢丝绳稍微发生位移、抖动,大吊车也为之大幅摆动,有造成翻车的危险。又如某化工装置为了减少泄漏点,管道大多采用焊接接,但对设备故障检修置换却带来极大的困难,给安全检修又带来新的隐患,也不符合本质安全要求。在设计上要兼顾生产和检修,找到符合本质安全的最佳方案。还有某公司的煤气炉的设计,其炉底盘设计在二楼平台下,给检修带来困难和安全隐患。每次炉底盘检修,都要搭脚手架拆螺栓,卸炉底盘时又要拆脚手架,上炉底盘时还要搭脚手架,既麻烦又增加开支,施工又不安全。如果当时炉底盘设计在二楼平台上,既节约开支,施工又安全。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说明本质安全必须从设计抓起。
三、设计阶段应考虑的重点
如何从设计上做到本质安全呢?前面已经谈到本质安全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虽然不能苛求一下子做到绝对本质安全,但要求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做到本质安全,尤其不能犯低级错误。因此希望在设计前,需广泛听取一线生产工人、技术管理人员和领导的各方面意见,经过筛选,汲取有益的经验,使设计尽可能做到完美。笔者认为在设计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
1、生产工艺方面
其工艺必须是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资源利用达到最优配置。不能沿用落后、甚至淘汰的工艺或产品。整个生产控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DCS集散控制系统。对危险性较大、关键、要害岗位,装置、工序、设备之间均应设置温度、流量、压力等报警或联锁装置,以及泄压装置等。对化学反应灵敏、剧烈、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装置,还应设置在线自动分析仪等,以弥补因操作人员失误可能发生的事故。
2.地理位置方面
建设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设施,应远离公共场所。居民稠密区、重要市政设施等,生产装置、储存设施等应保持符合防大规范的防火间距。在达不到规定的防火间距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防火墙、防爆墙等,需报防火监督部门核准。
3、防火防爆方面
除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外,对危险性较大的生产、储存场所还应设置灭火系统,对散发易燃易爆气体的生产装置、储存库区应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和火灾报警灭火系统;其生产装置应尽可能地采用敞开式或半敞开式框架式结构厂房;在0区、l区、2区范围内都应采用符合规范的防爆电气设备;对易产生静电的设备、容器、管道等都应有有效接地装置或跨接等措施,整个生产、储存设施要设避雷设施;对压力容器、管道、设备等都应有防爆泄压安全装置,使用防爆工具等。
4、工业卫生方面
对生产、储存有毒危险化学品的场所,应设置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并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或强制通风设施,现场还应配备足够的防毒器材。对生产装置产生的噪声、粉尘、微波、射线等,都要有安全措施和设施,确保作业场所的安全卫生环境。
5、操作环境方面
所设置的阀门、开关,要便于操作人员操作;工艺管道布置除了要横平竖直外,横向布置管道一般离地高度 2m以上,低的横向管道应布置在地沟或楼层下,以保持操作通道的畅通。平台、栏杆、扶梯的设置都应符合国家标准。
6、应急救援方面
对突发的跑料、排放等,都应有控制、回收设施:如围堤、控制流入下水道的阀门;防爆型抽水泵,以及用于中和处理的蓄水池等;设置自动报警、灭火装置等;液化石油气充装系统上的自动切断装置;事故应急照明、通讯等;应急喷淋冲洗装置等。
除此之外,对危险性较大的或新设计的工艺流程和工艺装置,为尽可能地达到本质安全,可以请安全咨询机构进行评价,也可以聘请有关方面专家进行咨询,最后报国家安全监管部门审查。总之,要做到本质安全,除了要有好的设计外,施工质量也是必须要抓好的。要把建设工程交给有施工资质的单位施工,并要有具备监理资质的单位负责把关,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用。好的工程必然来自好的设计,因此抓本质安全还必须从源头设计抓起。
四、装置、设备投用后的改进措施
但是要真正做到设计100%的本质安全井不是件容易的事。本质安全是一个过程,由于认识客观世界的水平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加上国家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地提高,因此本质安全问题要从设计时得到完全实现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在生产装置、设备设施投用后,还有一个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使之尽快达到本质安全的要求。生产装置、设备设施投用后的本质安全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去实现:
1、生产装置、设备设施投用后,操作中必然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或不安全隐患。只要深入一线,这些问题就可以收集起来,作为下一步改进的任务和目标。通过不断地改进、完善,逐步达到生产装置、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
2、日常安全检查查出的问题、隐患也是完善改进的依据。生产装置、设备设施尚未建成时,有些问题还未暴露或还未想到。但建成投用后,各级具有实践经验的部门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专职安全干部等,在日常的安全检查中,对一些问题和隐患会有所发现,这些隐患和问题会引发事故,也是本质安全必须要解决的。
3、国家标准和上级对安全工作的要求也是不断完善改进的依据。“以人为本” 的理念,人的健康和生命权优先的原则被普遍接受,“安全第一”的思想深入人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安全装置和安全设施、设备也在不断改进和更新,国家标准也随着这些变化而修改和提高。按原有标准建设的工程、设备、装置等与现行的标准和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断改进,才能达到本质安全的要求。
4、所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是不断完善改进的依据。由于知识和认识水平是有限的,对化工装置、设备、操作的本质安全性的评估在设计中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现实的生产装置、生产过程必然存在一些隐患。这些隐患一般不至于会立即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但对本质安全的要求来
讲,是有差距的。所以无论是本公司的是与否,各单位发生事故的经验教训,甚至国外的经验教训,都是对类似生产装置、生产过程进行完善、改进的依据。通过这种不断的改进、完善,从而达到本质安全的目的。
5、对现役生产装置的安全评价和工作危害分析也是不断完善、改进的依据。化工行业是一个安全风险较高的行业,因此国家有明确的规定:生产危险化学品的现役生产装置每2年必须进行1次安全评价,评价中找到的问题和隐患,就是本质安全所要完善、改进的内容。
抓本质安全,要作为生产经营的日常工作来抓,作为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不能抓抓放放,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使生产装置设备逐步做到本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