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创建,应始终围绕“风险管理”这一要素,重点突出风险“辨识、评价、告知、管控”四个节点的沉底管理。真正实现“纵向沉底、横向闭环”的管理要求。
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创建,应始终围绕“风险管理”这一要素,重点突出风险“辨识、评价、告知、管控”四个节点的沉底管理。真正实现“纵向沉底、横向闭环”的管理要求。
一、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任务沉底
企业在创建达标中,要根据风险管理制度,编制风险辨识评价目的、范围、频次、及工作程序的准则文件,从8种辨识评价方法中进行选用,预先编制辨识评价表,明确各层次辨识评价职责任务,可由下而上地开展各岗位(节点)危险源或事故隐患的风险辨识评价活动要沉底,任务职责要细化明确到位。
二、危险源或隐患风险辨识评价与告知管控沉底
1、危险源辨识评价与告知管控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任何企业的生产装置及工艺流程系统的各个节点,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危险源,一般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就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为第一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故障的各种因素,称为第二类危险源。但应该注意,危险源不等于事故隐患,更不等于事故(危险源——事故隐患——事故)。
由安管部门通过“工作危害分析(JHA)、安全检查表分析(SCL)、预危险性分析(PHA)、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8种方法的选用,进行全面系统的危险有害辨识,并对各种危险有害源易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进行综合排序,确定有无构成重大危险源。
企业安管部门要对本企业所识别评价出来的危险有害程度,进行危险源排序,并从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角度,通过工程技术(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管理(Administration)、培训教育(Training and education)、个人防护(Personal protection)等四方面的对策防范措施,分别告知到企业各岗位,并加以控制,防止危险源变成事故隐患或引发事故。
2、事故隐患风险辨识评价与告知管控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指人的活动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或者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而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者经济损失的潜在危险。 事故隐患一般分为:物质隐患(异常危险)、行为隐患(违纪违规)、管理隐患(失职失控),由此可见,事故隐患包括三大块内容。一是物的危险状态,还包括周围空间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如设备设施不良,工具材料缺陷,照明光线不足,温度湿度不适等;二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作业者和指挥者违章违纪,冒险蛮干等;三是管理上的漏洞,如监督不力,领导失职,关键环节失控等等。
危化企业在创建达标过程中,侧重围绕可能引发火灾(建筑物、非挥发性燃油、非粉尘状的可燃物质)、爆炸(火药、可燃性气体和空气混合、可燃性粉尘、锅炉压力容器)、中毒和窒息(有毒物质引起的急性中毒与窒息)、泄漏(有毒、放射性物质泄漏)、腐蚀(强烈腐蚀性物质暴露)等五个类型的事故隐患,进行适时的风险辨识评价工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意见。
在各事故隐患风险辨识之后,应以规范的告知形式,将事故隐患原因、对策措施、整改要求,按规定时限告知到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岗位),认真落实整改“五到位”,使事故隐患得到有效整改,避免事故发生。
三、危险源和隐患风险辨识评价文件要沉底
1、风险管理活动:对组织管理活动记录、风险培训教育记录、风险辨识评价记录,隐患排查记录及治理通知单、隐患排查治理台账(五落实)、重大事故隐患项目档案(五落实),重大危险源自控、评价、报告、备案、记录(设备设施器材等)、演练(应急器材台账)、档案等管理活动要实行沉底管理。
2、风险管理文件:对风险管理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风险评价准则、风险管理组织、风险培训教育计划、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风险评价报告、风险控制措施、重大风险清单等要明细沉底。
四、风险信息变更更新及供应商管理也应沉底
企业应根据风险信息变更更新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变更申请、审批、实施、验收程序过程的风险进行分析控制,企业应每年组织内部评审或检查风险评价结果和控制效果都应沉底,重点对新法律法规、操作条件变化、工艺改变、技术改造、事故事件、机构调整等5个方面情形的发生,应及时组织风险评价告知管控。同时,按照供应商管理制度要求,建立合格名录档案,重点对供应商的预审、选用、续用进行风险评价记录,定期开展识别与采购有关的风险评价管理工作也要沉底。(作者:常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王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