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危化品物流业的兴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化产品生产国,每年通过道路运输的化学品超过3亿吨,其中危化品超过1亿多吨,并且在不断上升。这些危化品中90%以上是需要异地运输的,其中80%是道路运输。危化品物流安全成为当前行业发展的热门话题,而在加强安全建设的同时,危化品物流正适应石化产业需要,转向专业化、智能化的个性发展阶段。这是近日中国化工报记者从2015中国化工物流行业年会上获得的信息。
发展基石:安全是底线
据巨化物流配载交易中心总经理吴晓辉介绍,危化品物流行业是一个方位流动性非常大、介质不确定性非常高、危险性非常大、管理环节非常繁重的行业。目前该行业还缺乏统一的危化品物流信息平台和完整的信息监管平台,危化品生产企业分布不均、需求分散、物流配送难度大,物流新技术应用不足,物流信息集聚难度大,空载率高等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危化品运输的特性,使得安全永远是危化品物流行业的主题,同时也是行业发展的前提及底线,任何时间都不能脱离“安全”二字。安全不仅是危化品物流行业自身的要求,也是社会对行业的要求,所以危化品物流人承担着整个社会安全的使命,要好好坚守。
蔡进指出,我国危化品物流行业在安全方面应该反思,从而制定正确的行业发展战略。危化品物流行业发展战略就是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从供应链角度出发,提高供给质量、效率、能力,而提高这些,重要的环节就是物流。因此,可以从供给侧的角度推动化工供应链的发展,抓住供应链改革的契机,推动危化品物流行业对供应链的管理,通过供应链提高该行业的效益、质量以及供给能力,而并非供给规模。
发展动力:创新机制
当前,我国危化品物流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正由事故管理向隐患管理和风险管理转变。以前是避免事故发生,现在是超前管理、标本兼治、超前预防、预警、预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危化品物流分会秘书长刘宇航强调,国家应加强政策引导,积极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促进化工物流快速发展。鼓励危化品物流企业朝设备先进、管理高标准的方向发展;强化激励机制,助推化工物流绿色低碳发展。他还指出,未来协会将进一步推进包括行业标准和团体性标准在内的政策机制的制定和宣贯,以推进技术创新与应用,为行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那么,如何使危化品物流行业保持规范、有序、安全发展的局面?蔡进建议,应建立三种机制。第一,形成事故处理的应急机制。一旦发生事故,一定在第一时间响应应急机制,妥善处理事故,避免将影响扩大化。第二,要有事故隐患的自检机制。每家企业应定期自觉地在每一个环节上进行严格检查,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中。此外,就安全来讲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安全防范体系,防患于未然。通过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更加严格的标准体系、更加专业化的装备供应体系、更加高的员工素质和企业自律机制,通过“五位一体”不断完善安全防范机制。第三,建立一整套风险防范机制。规范从业人员管理,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人。
发展路线:理性兼具个性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危化品物流发展已进入回归理性但也不乏个性化的阶段。所谓理性,即近年来连续发生的重大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时刻在给我国危化品物流业敲响警钟,迫使行业发展必须回归理性。业界清楚地认识到,在关于危化品物流行业标准和政策的出台与制订方面,必须接地气,一定要基于行业的安全发展趋势。行业在监管方面比较混乱,一个危化品运输车辆至少要受到来自十余个部门的监管,由于各部门间的标准不同而产生执法矛盾重重。
“在这方面,我们应学习欧洲和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调整。”山东锐特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新平说。
而所谓个性,是指“互联网+化工”使危化品物流同时具备碎片化和整合碎片化的条件。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危化品物流分会会长张国明认为,以互联网思维,用信息通讯和技术手段进行自我革新和完善,共同打造危化品物流生态圈,将行业内分散的企业聚拢到一起形成合力,实现整个产业链中人、车、货、仓等信息的透明化。通过广泛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管理和监控危化品储运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梳理、完善信息系统,让与事故相关的一些信息可以及时地起到预警和规避的作用,从而降低物流企业的环境风险。与此同时,GPS、3G视频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大大降低危化品运输过程的事故频率。另外,在当前高压严管的政策下,危化品物流行业运作的商业模式也将发生改变,即通过提高准入门槛、优胜劣汰等手段,使行业走向一个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智能化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