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起,石油价格开始快速攀升,这是“商品超级循环”过程的一部分;过去,很多商品的价格也曾因此而扶摇直上。虽然石油的“涨价盛宴”比其他商品持续时间更长,但如今,这场“盛宴”已经结束。
供需失去平衡
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热潮,尤其是中国,是催生这场“盛宴”的驱动力。在2003年到2013年之间,石油需求增长总量的45%都来自中国,其他商品的情况也大多相似。
然而,当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需求增长却逐渐放缓,其他商品的涨价“盛宴”就提前结束了。产能的过剩和盈余是主导因素,这在矿业公司正在经历的阵痛中体现得很明显。
咨询公司IHS的材料价格指数显示,非能源类商品从2011年春天就已经开始降价。最近一段时间更是持续恶化,各类商品价格自2014年7月至今下降了50%,几乎回落至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最低谷。
然而当时石油价格始终坚挺,保持在每桶100美元左右——在2014年6月,“伊斯兰国”组织逼近巴格达大门口的时候,甚至涨到了每桶115美元。直到2014年9月,石油价格的疲软才清晰显现。而2014年11月,当OPEC做出不减产,把油价交给市场来决定的历史性决策时,油价由“下滑”演变为断崖式暴跌。
这一区别表明石油既只是“另外一种商品”,同时又是一种“地缘性商品”。虽然美国页岩油产量持续增加,但是各种破坏和干扰因素带来了几乎等量的产量下降,促使油价保持在高位。在利比亚,石油生产和出口几乎停滞。与此同时,对于伊朗核计划的制裁,最多可将140万桶石油拒之国际市场门外。
但是石油市场逐渐失去了平衡,美国的产量持续激增,仅在2014年就在向每天增加150万桶逼近。同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提出的经济“新平庸”时代,也就是全球经济增长长期减缓的状态下,石油需求量的增长更加缓慢,在2014年只有每天80万桶。
丹尼尔·耶金,美国剑桥能源研究会主席、美国政府思想库布鲁金斯学会理事会成员,著有《石油大博弈》、《能源重塑世界》等书。
指望不上的OPEC
在这样的背景下,OPEC决定放弃市场管理者的角色。说“OPEC”不太准确,因为事实上,“不减产”并不是内部分歧严重的OPEC的一致决定,而是掌握着全球最多剩余产能的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湾国家的决定,此前也曾执行了很多年。
如果他们真的降低产量,使油价保持在每桶100美元,就会促进投资者对其他非OPEC国家的石油生产进行投资。正如沙特石油部长阿里·纳伊米所说,他们为什么要减产其低成本的石油,以换来对其他国家高成本石油的资助呢?
其他商品的生产者也在为同样的问题而挣扎:是应该降低产量,减少自己的市场份额以刺激价格,还是要保持产量。所以这再次证明了,石油也只是“另外一种商品”而已,跟其他产品并无两样。
“我们为什么要减产,而给高成本的竞争对手创造加入竞争的空间呢?”某大型矿业公司的高管发出这样的疑问。正如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哈立德·法力赫最近所说,沙特不想再给高成本的生产者提供“免费的保险政策”了。他说,面对现有的市场基础,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让市场发挥它的作用。
在油价出现暴跌之后,美国页岩油企业发现自己可以提高效率,所以,整个产业表现出了比很多人预想得更好的弹性。事实上,美国的产量从去年4月起还在继续增加。IHS跟踪调查美国每一口井的生产情况,得出的绩效评估数据表明,美国石油领域2015年11月花费的每1美元,都比2014年的效率高65%。
但是仅靠提高效率还不足以抵御低油价的冲击。美国石油生产正在从2014年4月的高点一路下行,预计到今年4月,日产量会比2015年4月减少大约100万桶。全球的石油项目大都遭到推迟、延长或直接取消。未来几年,这些现象都会在石油新平衡中显现出来。
石油价格的崩溃标志着“商品超级循环”的结束。这意味着石油输出国现在跟其他商品出口国在同一条船上,在低速增长、经济萧条、财政紧缩和潜在的社会及政治动荡中挣扎。曾经在中国经济增长的热度中获益的国家,现在正在遭受“寒意”的冲击。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放缓,尽管美国经济强劲,以至于美联储已开始加息,但是它可能被前者产生的影响所抵消。
同时,石油产业的动荡还将继续。2016年将会有更多的石油供入市场。假如对伊朗的核制裁取消,那么据估计在几个月内,伊朗每天的石油供应量就可以达到40万至60万桶石油。伊朗石油部长则认为数量会更多,达到每天100万桶左右(编者注:截至本报刊发时,伊朗石油公司出口限制已取消)。
作为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的地缘政治对手,伊朗将与他们展开较量,重新夺回其市场份额。这个阴影将持续笼罩在OPEC未来的博弈上。
(作者 丹尼尔·耶金 记者贾天怡编译自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