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设备管理是对设备进行全寿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到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报废、更新)科学管理的活动过程,是企业管理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保持设备完好,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装备的稳定性。
设备维修(维护、修理)是化工企业设备管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工作。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切身感受,谈谈对化工企业现有设备维修模式的几点看法。
一、维修模式的演变过程
设备维修涵盖三个专业,即机械、电气和仪表专业。以机械设备维修为例,建国以来,国内的设备维修模式可以说经历了两个阶段、三种模式。
建国初期,我国机械工业沿用前苏联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体制,几乎每个企业均有自己的机械设备管理及维修部门,配备了许多专业维修人员和大量的维修设备、工具和仪器。这个阶段,国内化工企业几乎各工艺车间都设有钳工班,负责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检修及巡检工作,很多工艺车间还配备有管焊及起重工;各厂设置有电气、仪表车间,并在各工艺车间设置的电、仪维修班,即第一种维修模式。
八十年代末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上述维修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技术装备管理和维修的要求。国务院于1987年7月28日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指出,“国家鼓励设备管理和检修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协作”。几乎从这时开始,化工企业的设备维修工作开始从工艺车间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趋势。
如今,化工企业机械设备维修出现了两种主流模式,一种是企业内设置有维修车间,把各工艺车间维修班集中到维修车间,即第二种维修模式;另一种是以专业化协作为主的维修模式,企业的维修工作基本由外协单位承包,即第三种维修模式。这两种维修模式,工艺车间基本都保留有设备员,负责生产装置的设备管理工作。当前,呈现逐渐走向第三种模式的趋势。
转变维修模式初衷是,通过推进设备维修的专业化、社会化,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或在企业内部将维修人员集中起来,解决企业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拥有的“大而全”、“小而全”问题,实现维修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的维修成本。
二、评判维修工作的指标
评判维修工作一般要从安全、质量、进度、费用等四个方面考虑,这一顺序也是其重要性顺序,也就是说除了费用外,其它三个方面更为重要。
费用方面,这是当前集中、外包维修模式一大的优势,这是因为其可以有效的调配人员,劳动效率高。但与原来的维修模式比,因为按正常运行要求,外包单位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需要建立自身管理体系,配备现场负责人、技术管理、安全管理人员,且要签订合同(协议),执行预决算等,这些势必构成人工成本。
进度方面,这是集中、外包维修模式最大的优势,特别是外包模式,因为他们有较为灵活的人员调配机制,且一般是按工作量取费,他们自身也需要加快进度。这里无需过多研讨。
质量方面,难以一概而论,首先是和具体的维修工作内容有关,如果是专业厂家进行的维保,那质量一般是靠得住的,其次是和所选择的外包队伍水平密切相关,这就间接关联到维保协议的费用内容,如果费用低,则维修外包队伍的人员素质难以保证,维修质量势必会受到影响。
机、电、仪维修工的巡检工作在设备维护、保养中至关重要,是设备状态监测的一部分,尽管随着设备自动监测不断完善,大部分设备的运行参数,能够自动获取,且很多都设置了报警/联锁,但笔者认为随着维修模式的改变,巡检工作呈弱化趋势。如对于第二种维修模式,随着维修人员的隶属关系改变,其“主人翁”意识在淡化;对于第三种维修模式,笔者发现,由于协议(合同)约束不到位,或业主方监督不到位,一些外包单位维修人员的巡检仅停留在名义上,甚至在检修的工作繁忙的时候,出现干脆就放弃巡检的现象。
安全方面,这也是外包模式下,业主管理面临的最为重要,又难度最大的问题。尽管进行了安全教育及现场交底,但一般来讲,承包商人员对于所服务企业的危险有害要素的了解深度、风险管控措施的基础方面,总体上和业主自身人员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另外,承包商人员的流动性也会对安全工作带来影响。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之外,文明检修一般也是设备维修工作要求的内容,通常情况下,这是外包单位的特长。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从以上方面对不同维修模式进行研讨后,还应特别关注的内容是,从业主整个设备管理工作角度去分析,这也是笔者认为值得重点商榷的内容及关注的问题。
1.业主的设备基础管理工作。设备使用单位设备管理的职责之一就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和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和技术规程与技术标准。但笔者到西北某一级标准化创建企业检查时,要设备管理部门提供离心泵类设备的检修规程,企业主管人员回答在承包商那里。
因承包商人员流动性较大,存在不可控,企业掌握设备的核心技术至关重要,如安全仪表、主要设备的检修技术(检修规程)等,否则会给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带来不可控要素。
2.企业电仪管理工作。随着维修模式改变,笔者在华东一家炼化企业发现,企业电仪检修工作及其管理工作由集团的工程运维中心实施,作为生产主体的公司,尽管设置了设备管理部,但不承担电仪管理职能。设备管理是对设备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过程,若电仪管理设置在体系之外,则难以实施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笔者也在企业感受到了这一点。
西北的一家氯碱企业,设备了电仪车间,但设备部没有设置电仪管理人员,笔者亲身感受是,作为一个车间,承担电仪的维护、检修工作名正言顺,但若实施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的工作,则确实勉为其难。
3.管理的衔接问题。化工生产车间,为做好技术资料、检修定额和检修质量、检维修工程量签证等设备管理工作,应设置车间设备员,而外包单位承担的维修工作既包括技术,又包括安全、质量,这就需要维修队伍自成管理体系,配备安全、技术管理人员,但现实经常出现的问题是,部分小的外包队伍没有设备技术人员。
4.“主人翁意识”问题。常言说“屁股决定脑袋”,你处在什么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什么样的做法。笔者曾在多家企业发现,部分外委队伍忽视设备的专业巡检不到位。随着维修模式改变,维修人员由近及远,由内及外,若要强化维修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必须通过强化管理,制定明晰的考核细则予以保证。
四、结论
1.专业化协作为主的维修模式已成为一种趋势。
从80年代末开始设备检修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协作成为一种趋势,尤以机械设备维修模式突出。当前企业的维修工作基本由外协单位承包。
2.转变维修模式有其优点,但也难以一概而论。
从安全、质量、进度、费用等四个方面考虑,在安全方面,是业主管理面临的最为重要,又是难度最大的问题。
3.维修工作一“委”了之不可取。
维修外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设备、管道的安装及企业大修期间,检修项目由外委单位承担是必要的,但维保工作外委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把控。抓住核心技术,抓住“软件”是必要的。
4.外委工作合同要严密。
企业的维修外委是个服务类合同,合同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如何将双方利益绑到一起。比如设备长周期运行带来的收益如何让维护方分享的问题。
5.企业自身的设备管理职能不可或缺。
企业作为生产主体,必须在设备管理部门配备设备(含电仪)管理人员,以做好设备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